4-1防鏽
生鏽
生鏽
鐵製品生鏽所產生的紅棕色或褐色物質,稱為鐵鏽。造成生鏽的原因很多,例如容易接觸到水分、或是環境潮溼的地方,物品較容易生鏽。空氣中的氧氣和水分是讓物品生鏽的主因(兩個因素必須同時存在),酸雨的酸性會促使生鏽加速,鹽水中的鹽分也會加速鐵的生鏽,也就是氧化現象。
其實大部份金屬都會生鏽(只是通常不稱為「鏽」),但和氧產生「氧化現象」後的氧化物不太一樣,如鋁氧化後會產生緻密氧化物(氧化鋁),反過來可保護內層金屬。而鐵鏽不像鋁鏽會緊貼在物品外表,反而是呈現鬆散狀態,容易剝落,使得內部的鐵更容易與氧結合,生鏽更嚴重。
鐵鏽是鐵和氧結合的反應結果,但必須在有水分的環境下,才能讓形成的離子在水溶液中移動,造成電子的轉移,因此水分和氧氣是生鏽的必要條件。
實驗設計方法
實驗設計方法
常用的科學方法包括觀察-->提出問題-->參考文獻資料-->形成假說-->設計實驗步驟-->分析實驗結果-->提出結論。
而實驗設計方法,在設計實驗步驟時,必須考量到各種可能會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,這些因素稱之為「變因」,為了要證明變因是否造成影響,實驗設計需有兩組,一組為實驗組,一組為對照組,實驗組與對照組唯一不同的因素則為「操作變因」(操作改變的,只能一項),其餘相同的因素為「控制變因」(控制不變),而「應變變因」則是實驗後要測量或比較的項目。
防鏽的方法
防鏽的方法
鐵生鏽不但會讓鐵製品變得不美觀,也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,甚至影響安全。從實驗中,可以發現,有效隔絕空氣、水和鐵製品接觸機會,就能減少生鏽機會。實際生活中,上油、塗上油漆、包覆其他材質、晾乾等都是因應的方法。另外電鍍與製成合金材質,也是防鏽的方法。
元素與氧的活性大小:鉀>鈉>鈣>鎂>鋁>碳>鋅>鐵>錫>鉛>氫>銅>汞>銀>鉑>金